| 无障碍访问 | English

院务公开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医院管理 >>院务公开 >> 正文

光明行

我院眼科医生再赴非洲送光明

浏览次数:
字号:
+-14

2011年3月17日至27日,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我院院长韩德民教授率领由眼科8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医疗队,再次来到位于非洲南部的内陆国家津巴布韦,为514名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了复明手术,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在位于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郊区的奇通圭扎中心医院,医疗队员们克服了天气炎热、语言不通、患者病情严重复杂等各种困难,夜以继日连续奋战。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救治更多的患者,队员们不敢喝水,午饭时间也是一拖再拖,经常是下午1、2点才简单吃两口盒饭,便继续投入工作。至今已积累了18万例白内障手术经验的同仁医院白内障中心主任朱思泉教授,在3名助手和2名护士的配合下,以平均3分钟一台手术的速度,轮流在两个手术台前忙碌,创造了一天136例手术的光明行白内障复明手术纪录。让观看手术的人们见证了代表当今世界最高水准的中国技术与中国速度相融合的“中国功夫”!

今年48岁的帕拉斯达说:“如果不是中国医生,她的后半生只有与黑暗相伴了。”她的病情的确很特殊:一只眼睛因为功能完全丧失,已经彻底失去了复明的希望;另一只眼睛患有严重白内障,被当地医院宣告不治。听说中国医生来了,她觉得自己终于有救了!朱思泉教授在查看了她的病情后,决定挑战这个高难度、高风险的手术。针对患者的眼核非常硬,采用立体式连续环形撕囊技术,用撕囊针刃在前囊中央作弧形切开,接着用撕囊针尖挑着前囊缘以向内向外的旋转力量,在不同的焦点平面完成连续撕囊;针对患者散瞳效果不明显,瞳孔太小,采用了独创的辅助钩,利用独创的对冲挤压碎核法、高真空囊上快速劈核技术,减少了对眼内组织的创伤,成功植入人工晶体;之后利用后囊膜抛光技术,将注吸针头伸到人工晶体后彻底清除残留黏弹剂、晶状体皮质和上皮细胞……整个过程干脆利落,一气呵成!手术成功了!“中国医生,厉害!”“太不可思议了!”前来观摩手术的津巴布韦医生纷纷竖起大拇指,啧啧称奇。

据了解,目前津巴布韦大约有超过6万名白内障患者,但由于当地医疗条件差,经济状况不佳,大部分患者因无法得到及时救治而失明。而且,津巴布韦的眼科力量非常薄弱。津巴布韦国家眼科首席顾问库法医生说,目前该国眼科医生很少,能从事复杂白内障手术的医生只有寥寥数人,由于技术落后,缺乏眼科设备和晶体,防盲任务异常繁重。

据防盲办胡爱莲主任介绍,考虑到非洲国家的情况,“中非光明行”医疗队所用的物资,全部从中国带来,共打包装满了115个箱子。不仅选用了最好的显微镜、超乳机、AB超等手术、检查设备,还自行携带手术所用的一针一线,棉签眼垫,针剂眼药,消毒液、粘弹剂、人工晶体,手术衣、手术包,手术器械等一切耗材。鉴于当地医疗消毒设备的问题,医疗队还自带了消毒锅、可移动紫外线灯等。

2011中非光明行动得到了津巴布韦有关部门和医疗队所在的奇通圭扎中心医院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他们每天会派专车前往10个省区接送患者;医院在位于门口的草坪上,搭起了临时帆布帐篷,分别用来登记患者信息并进行初步检查筛选患者。在光明行短短的6天时间里,前来登记检查的患者达1200余名。

库法医生说:“我的最大愿望,就是中国医生帮我们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帮助我们眼科的医生提高技术。” 医疗队员们也纷纷表示,“如果有机会,希望能重返非洲,为这里淳朴的患者服务。”

据悉,光明行医疗队在回国之前,向津巴布韦捐赠了价值百万元的白内障手术全套设备。

韩德民院长指出,光明行动让非洲的普通老百姓切切实实感受到中国医生的爱,传播了技术,传递了友谊,对体现中国作为崛起大国的社会责任,展示国家形象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希望能有更多的单位和部门参与到国际防盲工作中来,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建立起适应需求的行政管理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为实现WHO提出的2020年全球消灭可避免盲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中国驻津巴布韦大使忻顺康感慨地说:光明行动让非洲人民特别是贫困民众直接受益,让当地国民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友谊。能产生这样的影响,是之前援非工作中难以见到的。

“2011中非光明行”是由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海航集团有限公司、安徽省外经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和我院共同组织的。海航集团为医疗队提供了往返包机服务,并选派了志愿者;安徽外经集团承担了医疗队在当地开展工作的所有接待任务。这也是继2010年11月几家单位联合,首次成功开展“非洲光明行”活动以来,第二次来到津巴布韦实施善举。

宣传中心/李新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