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访问 | English

新闻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同仁文化基因丨董焕英:用“心”守护 静候焕彩新生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9-05-10
字号:
+-14

有一个病房,在普通人看来神秘而恐惧,它“与世隔绝”,离生死更近。很多医务人员也不愿来此工作,因为患者病情变化快、工作压力大、风险系数高……

 

但她从成为护士的第一天起就在这里,一干就是23年。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年近百岁的老人,无数患者在她的护理下重获新生。

 

她有个简单的愿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患者住最短时间的院。”

 

岁月匆匆,曾经的小护士已是护士长,但誓言不灭,初心未改,她用“心”守护激活生命律动,让冰冷的病房充满爱与希望。

 

她就是本期红色基因代表人物——心血管中心重症监护室护士长董焕英


Part 1  

能救死扶伤的,不仅仅是医生

成为一名护士,不是董焕英最初的选择。

 

自小在河北长大,上学时是“学霸”,成绩很好。高中毕业后,父亲说:“女孩子学医挺好的,去考个医专吧。”她属于很听话的孩子,就依照家里人的建议,懵懵懂懂地报考了省里的医专。可是那年报名的人特别多,医学专业名额很快满了,她被调剂到了护理专业。

 

有人觉得护士就是“伺候人的”,但她不这么认为。“护士也是搞医的,干好了同样受人尊敬”。

 

1993年,她满怀期待地进入北京航天卫校学习,穿上那身洁白的护士服,从此与护理工作结下了深厚的缘分。3年后,毕业进入陆军总医院(现名为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后又调到东方医院,这期间一直在心脏监护室。她笑着说:“可能这一辈子都得在监护室里干下去了!”

之所以会来同仁,是因为一名患者。

 

曾在东方医院住院的老乔,老伴儿是同仁医院急诊科退休护士,姓韩。住院期间,董焕英的细心和专业,这位老护士都看在眼里,很是认可。当时正值同仁医院亦庄院区开业不久,急需护理人才,韩老把这一消息告诉了她。

 

“同仁在全国的名气可是响当当的,要能去那就太好了!”她试着投了简历,没想到很快就有了好消息。

 

刚到同仁时,经常需要十几个小时连轴工作,尤其遇到夜里急诊送来病人,术后关键护理期都在半夜,白天还要继续上班。这样夜以继日的工作强度,她从无怨言,咬着牙熬了过来。

 

经过这些年的历练,最初对护理的粗浅认知也变得清晰而笃定:能救死扶伤的,不仅仅是医生。当病人从手术台上下来,护理工作的到位,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缩短住院时间,甚至决定患者的生死。



Part 2  尽心

照护危重病人,五天没回家

平日里与人打交道,董焕英如和风细雨般温柔。但一谈到工作,又能感觉到她那股子要强和较真的劲儿。

 

心血管中心袁彪主任说,跟其他科室不一样,心外科的救治,一半的工作量在手术室,还有一大半在监护室。病人能不能活过来,很大程度上靠护士24小时在床旁密切监护。一旦稍有松懈,也许就1秒钟,患者就死亡了。

 

这犹如在悬崖边用手抓着一个即将掉落的人,稍微一松手,人就没了。其严重、危急程度可想而知。袁主任说,正因为监护室这种特性,要求护士必须有“极端”负责的态度。

 

而董焕英,就是这样一个“极端”的人。


一位42岁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张女士,送入院时已经到了疾病末期,合并严重肺部感染,出现了肺不张、严重憋气、低氧血症等症状,随时有生命危险。

 

经过讨论,医护人员决定立即应用静脉-动脉ECMO辅助(体外膜肺氧合),一种持续体外生命支持手段,可以较长时间全部或者部分替代心肺功能,使心脏、肺脏得以充分休息,以争取心脏、肺脏病变治愈及功能恢复的时间。

 

ECMO技术代表着一家医院危重症救治的水平,不仅对医生技术要求很高,监护管理工作也十分复杂,涉及到机器参数调整、抗凝管理、体温监控、内环境调整等各个方面的问题。

 

在此之前,护士们很少接触ECMO,对于如何观测数值,出现报警如何处理掌握不足。幸好,护士长董焕英曾专门到北京安贞医院进修,其中一项学习内容就是ECMO。她毫不犹豫地承担起监护的主要工作,带着护士们从零开始。

 

那几日,她扔下丈夫和上中学的儿子在家,在医院待了整整五天,时刻守在病床旁,实在太困了就眯一小会儿,一有异常情况马上处理。

24小时后,患者气道渗出物消失了,生命线在监护仪屏幕上跳动,生存的希望一点点壮大。之后的每一天,情况都在好转。到了第五天,患者奇迹般地清醒了!

 

现在,在她的指导下,护士们对ECMO技术越来越熟悉,为更多急危重症患者带去了生命希望。


Part 3  暖心

她是先心病患儿的“董妈妈”

除了日常工作,在2010年前后的许多周末,董焕英牺牲休息时间,与同事一起奔赴山西临汾、长治等地,参加“同仁先心病万里行”公益活动。在那里,等待救治的患者多是贫困家庭的孩子,董焕英像妈妈一样悉心照顾他们。

护理患儿比成人难度大得多,术后孩子容易躁动,哭闹、坐起、翻身等动作都可能扯乱插在身上密密麻麻的管子,每个护理步骤也必须格外小心,丝毫马虎不得。据南区心血管中心医师王妍军回忆,当很多小孩清醒后哭喊着找妈妈时,董焕英总是会温柔地弯下腰,半搂着将孩子抱住,嘴里还小声念着哄着,哼着儿歌,给予安抚。

 

到了夏天,一些条件不好的地方医院,监护病房里没有空调,又热又闷。为了让孩子睡个安稳觉,董焕英直接搬个凳子坐在床边,拿着扇子不停地给孩子扇凉。孩子睡熟了,她自己的工作服早已湿透。

 

这些只有母亲会做的事情,董焕英都做了。

 

她也把这种人文关怀传递给身边人。对于老年患者,护士们从来不会直接叫患者名字或“几号床”,而是亲切地喊着“叔叔”“阿姨”“爷爷”“奶奶”……虽然只是一个称呼,但对患者来说,感受天壤之别。

 

有的病人带呼吸机无法说话,或是长期昏迷。护士们仍会握住对方的手,让他们感觉到平静和安慰。有时在耳边细语低喃,传递生的信念:“您好好养病,家人都在等着您回家。”

谈起医患关系,她始终认为,大部分的医护和患者都是和谐的。只要以真诚相待,总会得到回报。她说自己很幸运,遇到的患者大多数都是好人。


Part 4   匠心

“大夫知道的东西,咱护士都得懂”

从护士到护士长,如今走上管理岗位的她,对于护理工作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更高的要求。

 

之前,西区心血管中心只收内科病人。2013年5月,在袁彪主任的带领下,开展了第一台心外科手术。术后监护工作中,董焕英凭借她以往积累的心外科护理经验,“从内到外”手把手教护士们。现在,护士们个个都是“内外兼修”的全能手。

很多时候,一个经验丰富的护士,往往比年轻的医生想得更周全。她常要求护士们:“大夫知道的东西,咱护士也都得懂。”

 

对于心脏病人来说,每天输液、饮食等液体输入量和排便、排尿、引流等液体输出量,都要经过精确的计算,确保出入量平衡,这样能很大程度上减少心衰的发生风险。董焕英要求护士们每小时记录,每半天给医生汇报一次。

 

皮肤是否红肿,肢体有无粗细变化,每一口痰液的颜色、气味如何,都要随时掌握。还要兼顾生活照顾,比如擦身、协助进食、清理大小便等。

 

很多人不愿意选择监护室,因为工作强度要比普通病房大得多。需要人文关怀的,不仅仅是患者。

 

监护室里目前有18名护士,都是女性。她说,别看姑娘们身材娇小,遇到要抬200多斤的病人时,力量值不比男生差。经过多年的历练,都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女汉子”。

 

董焕英有一套很好的管理思路。她鼓励休假,除了保证每年有一次长假休息外,还通过合理的排班,让每个人享有调休的机会。遇到谁怀孕或者家中有事,不用主动提出,她都会在排班的时候特别照顾。

在这样人性化的管理风格下,护理团队没有松散反而更加齐心。休完假回来的人,会主动要求承担更多工作。在这个大家庭里,气氛轻松而和谐,有活儿大家总是抢着干。

Part 5   衷心

“谁要说同仁不好,我第一个不接受”

自2004年来到同仁,一晃已是第15个年头。当问及有什么爱好时,董焕英想了想,笑着说:“最大的爱好就是爱工作。”

 

这一答案与医生护士们对她的评价惊人地一致。

 

的确,这些年她把自己的时间掰成两半,一半给工作,一半给家庭,但家庭分得的时间远不及工作。除此之外,没有留给自己休息和娱乐的时间。

 

家人非常支持她,父亲常对她说,“你多干点真的累不着什么,人没有累死的。病人都不容易,你要对得起他们的托付。”

 

她始终记得刚到同仁时,常常看见科护士长拎着取血箱去血库。到护士站查房,遇见病人要小便,立马拿起便盆帮着接。事事亲力亲为,从没有想着去使唤小护士。这些细小的行为,承载着百年同仁的精神,默默地影响着董焕英。

 

“没想过离开,也许这一辈子都会待在这里。谁要说同仁不好,我第一个不接受。”她说,每每去外院进修学习,总有一种感慨,如同出国的人会不由感慨:祖国真好!她也发自内心觉得:同仁真好!相比其他医院,这就是“中华老字号”,这就是她的家。

 

在同仁这片沃土上,她辛勤耕耘着,从未停歇。当每一个生命被拯救,重获焕彩新生,她从内心深处感到满足。

 

这些年,同仁心血管中心收治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心脏病患者,完成了大量复杂的、急危重症的手术,取得硕果成绩,这离不开团队的努力,但董焕英无疑是其中关键一环。

2012年,她荣获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称号。对于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她淡然地说:“只是做了一个护士该做的事情,这是本分。”但那些夜以继日的岁月懂得,在这浅浅的“本分”二字背后,是她对护理工作至深的热爱。


白衣素雅,行无所息,在监护室里无数个日夜交替的光影中,是天使的模样。


特别感谢:

西区心血管中心袁彪主任、薛蕾护师、代琦护师

南区心血管中心王妍军医师


本文作者:

宣传中心 徐瑶/文  龙赫/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