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访问 | English

新闻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我国沙眼防治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5-03-13
字号:
+-14

“十人九沙”,沙眼曾经是我国第一位的致盲性眼病。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日前,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北京市眼科研究所所长王宁利表示,目前我国已经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根治致盲性沙眼的标准。这意味着沙眼这个曾经在我国困扰过几亿人的疾病实现根治。目前,国家卫生计生委正在组织有关眼科专家对项目数据进行审核,将于近期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报告。

我国沙眼防治工作座谈会日前在北京同仁医院召开。国家卫生计生委此前启动“视觉第一 中国行动”项目三期调查,对全国沙眼曾经高发的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沙眼疑似高发区进行了沙眼快速筛查,结果显示,目前1至9岁儿童活动性沙眼患病率和15岁以上人群中沙眼性倒睫患病率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根治致盲性沙眼的标准。沙眼在中国不再是公共卫生问题。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眼病,主要传播途径是患眼-手(水、物)-眼,沙眼的感染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反复感染沙眼可以导致睑结膜瘢痕及倒睫,倒睫可以对透明的角膜造成机械性损害,直至角膜混浊而导致视力损伤,甚至完全失明。

上世纪40至50年代,我国是沙眼高发国家之一,城市人群中沙眼患病率达到30%,农村人群中沙眼患病率达80%至90%,人群中沙眼致盲率高达5%,有“十人九沙”之说。

我国防治沙眼工作是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的。医疗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整体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以及卫生生活习惯得到广泛推广,使得我国的沙眼流行状况得到有效遏制。

上世纪50年代后期,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汤飞凡教授和北京眼科研究所张晓楼教授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发现沙眼的致病原是沙眼衣原体并成功制作了灵长类动物沙眼模型,找到治疗沙眼的敏感抗生素。同时,我国眼科工作者对沙眼的病理、诊断标准和分期以及药物治疗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加快了我国沙眼防治的速度,提高了防治沙眼的成效。

1987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当时沙眼已经下降为第三位的致盲原因,沙眼导致的盲人占盲人总数的10.12%。此后,我国沙眼患病率和致盲率呈进一步下降趋势。在世界卫生组织项目经费支持下,2004年-2007年全国防肓技术指导组在我国十五个曾经的沙眼高发地区,进行了沙眼快速筛查、治疗和评估,并发现活动性沙眼得到控制,沙眼倒睫人数大幅下降。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望在2016年消灭致盲性沙眼。为进一步明确我国致盲性沙眼的流行情况,对现有致盲性沙眼患者进行免费治疗,实现根治致盲性沙眼的目标,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国际狮子会,启动了“视觉第一 中国行动”项目三期“2016年前在中国根治致盲性沙眼项目”。项目对全国16省的沙眼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筛查出的1千余名沙眼患者进行免费治疗。

王宁利表示,目前这一项目已经提前一年完成,从监测数据看,我国已经实现了根治致盲性沙眼的目标,将于近期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报告。在中国这样一个曾经的沙眼大国实现根治致盲性沙眼的目标,在世界沙眼防治史上是一个伟大的成绩。